【丰疆读书会深圳卫星会场】通过《常识工作法》给工作找bug

丰疆读书会 0238
论坛登录方式:
1.默认账号是邮箱,默认密码是工号 2.【飞书-工作台-丰疆社区】免密登录
丰疆读书会深圳卫星会场

卫星会场的小伙伴们,结合主题书目《常识工作法》,发表了很多对于日常工作的见解。各种贴脸发言,指出了很多工作中的bug,探讨了问题的源头,希望大家看完对自己的工作能有新的思考。下面一起看看卫星小伙伴的大胆发言吧!

无论你有没有参加读书会,都希望你点击填写以下问卷,一起打造更适合丰疆er的读书会🥰

读书会满意度调查 (wjx.cn)

我们身边有什么反常识的例子?

Sparky.Qin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主要是一直在思考公司的现状和遇到的一些问题,平时也会看一些书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初创公司遇到的问题其实挺多的,问题其实也是相通的。但是体系的建立、优秀人才的引进、团队的成长,就是需要过程的。如果不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去更快地解决问题,大家就会很痛。尤其在国企或者成熟体系企业待了较久、缺乏自主性的一些同学,他们甚至会觉得有些痛苦,因为觉得公司很乱。

于是常识工作法对我有比较大的触动,如果现在规则还不够全,那么很多常识性的东西可以先做起来,对我们日常的工作形成一些指导。而且常识就是大家都理解的东西,大家能遵照去做,其实就已经能做到相当好。大家有没有理解到,我按照常识多做一步,给我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给群体带来了好处是什么?这之间收益比的衡量大家是没有算清楚的,看了这本书之后,收获了一个收益比计算的逻辑。会让我愿意依据此去多迈一步多做一点事情,愿意去这个由此去创造一些体系化的规则。

Vincent.Hui

最佳发言人

看完后有很多共鸣,就是业务部门和合规部门之间的一个冲突。因为我们会连系到客户,有一些比较紧急和重要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在我们规则之外的。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一个常识去解决这些问题,偶尔会带来一些不太尽如人意的结果,比如耽误了客户的交互、耽误了这个比较重要的样机发货。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常识和共识,会产生一些问题。

May.Feng

我分享一个公司的例子,大家刚入职时会比较有感受。就是我们加班的点餐的券,一定是要你当天去使用,但是其实五点到六点应点餐的时候,我是不确定我会不会加班到9点钟的,一旦我错过了这个时间的话,我也点不到餐了。如果它可以起来累积到明天去使用,那我才会着时感受到了公司的福利。

Miranda.He

当然我们有很多原因导致无法实现快速补发,但对于客户来说,他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们的产品质量怎么样,破损率多大,售后服务跟不跟得上,能不能让他的渠道商满意。全程需要销售和许多部门的同事相互配合拉通,一起更好地服务客户,传递品牌方的影响力。每个人手上掌握的信息不同,能想到的方案和调动的资源也不太一样,需要群策群力,增强沟通。

Aileen.Yu

我们在做售后的时候会是有规定的,为了服务好客户,我们会有一大段话术:“你好,请问怎么样,你今天怎么安装,出现什么情况?”但是我们有问题没解决完的时候,就换到不同排班的同事,每次都要重新问客户相同的问题:“请问你有什么事情,发生什么问题?”

Boron.Qi

我举个例子,我之前做过一个就是水下破碎石头的项目,就是水下有很多岩石会导致船搁浅,我们要把那个碎石打掉。我们的思路是,先要找到石头,再把它破碎掉。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怎么识别这个石头,然后怎么去打碎它。结果我们到了现场之后就傻眼了,已经石头已经标出来了你就打这块,根本不需要前期工作。就是你不了解这个作业流程,你以为你要把所有的事都干了,但其实你要嵌入到人家的工作环节里面去。

 

反常识例子的源头是什么?

Boron.Qi

我觉得反常识出现在什么情况呢?就是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不一致的时候。就比如刚刚的例子,瑞典仓发芬兰,这是局部最优;但从公司的角度来说,我可能要再多安排几个人负责拆箱子,会加大公司的投入。所以当这两个东西错位的时候,你很难改变它,因为这个东西是全局最优的。

Sparky.Qin

也可以从个人维度出发,有的同学觉得“我要干出一番大事业,这是我来初创企业的原因”;有的同学觉得“我有合规的底线,我一定要守住我自己那个原则的”。打个比方,我是一个合格的财务,我不能违背会计准则,不管我在哪个公司,我的principle是最重要的。拉齐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最好大家都是按照这个认知去做,会更有利于这个规则不齐的情况。

Alex.Hu

我们内部的员工其实也是互为客户,就是我们之间存在价值交换。如果大家都可以再多想一步,能够让对方更方便一点,那这种常识性的问题就会少一些。

我推荐一本书,叫做《客服圣经》,主要讲述如何讲让客户满意。我们想要赚钱赚得更长远,那就要让客户满意。让一个老客户满意的成本只是开发一个新客户的1/7,书中列举了一些数据,我自己也去验证,确实开发一个新客户比留住一个老客户要多花7倍的钱。

Sparky.Qin

有一个大原则,就是丰疆走到今天,整体上就是围绕正确的事情,中间不得不发生的一些小错误一般都是包容。我不知道内部会不会有责备文化,最好责备文化不是特别严重,因为责备文化严重的话会让大家更展不开手脚

尤其是做协调和管理的同学,我们就得更好保护大家多走一步的勇气。因为大部分同学,还是非常能认知到自己的责任心,我要对我的交付责任。如果有责备文化在,你给别人提意见,别人就觉得:我背锅了,我要被罚了。

Miranda.He

很多时候问题其实在第一步就浮出水面了,大家知道问题所在,可是不敢说。一方面是想到的我付出和收益不一定对等,甚至我还要面对的一些后果;另外一方面就是说了之后会影响人际关系。

Vincent.Hui

最佳发言人

我觉得发生这个问题较多归根于我们确实是一个初创公司,不管是规则还是常识变化的速度都很快。你在这种本来常识就容易被突破的情况下,再加上快速的步伐,合规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纽带会越来越弱,因为你一直在冲突我刚刚建立的纽带,原来的纽带就在不经意间消失了,信息对齐的速度比不上发展速度。

 

读完后你有什么感想?

Sparky.Qin

从我自己的视角而言,看了这本书,我会有共鸣。第一,我深深地意识到现在的现状,它们的出现简直太合理。第二,我要努力去创造一些机制,能让所有的同学们愿意去这个去刨根究底问题的根源,去思考能不能推动这个事情的变革。我要尽力地让去做这件事的同学们得到奖励,鼓励大家多去做这个事情。第三,如何能更好地树立典型,然后推广给大家。对做这件事的同学也是一种提升,能最终解决问题对公司有好处,也可以解决你们的痛点,通过正向反馈形成一个闭环。

Vincent.Hui

最佳发言人

我看这本书一直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心态,因为我觉得作者的观点比较激进,他不是柔和地带给你一些观点。他的观点是要抽掉规则和制度去建立常识,但这件事情本身就有一个悖论。那常识怎么为所有人接受呢?常识的标准是什么呢?你要基于常识建立一个新的规则,那你就陷入常识的漩涡里了,大家会基于常识去遵守常识。我基于这个角度,往下有个深思。常识解决的是3%-5%的问题,95%的问题是由规则和制度解决的。书上举的例子大部分是服务业,二服务业和我们这种生产制造业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他们面对的大部分是终端客户,但我们公司有90%的员工是接触不到客户的,大部分是在生产制造或者研发等部门。所以我这个部门用常识法真的合适或者合理吗?这要打个问号。

那回到5%的问题,我梳理常识工作法的动机,大部分都是因为面临到用户的需求跟我们的制度规则不匹配,就产生了矛盾,然后这种情况又比较紧急,我怎么去解决?这是一个响应机制的问题。

所以回到我们,我们建立的机制你去叫它常识还是叫它规则呢?常识怎么得到共识呢?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假如建立一个常识部,那常识部建立下来之后,大家怎么认可它呢?常识部的标准又是什么呢?你就要建立一个制约常识部的新规则,谁来制约这个规则和问题呢?就会往上无限延伸。

Sparky.Qin

什么叫规则,我们可以浅显地认为现在打开飞书,里面的形成各部门规章制度的成文叫规则。我们有很多东西其实已经默认为常识,比如NPI导入的一些东西,它只要不成文,就很常识,只不过它是一个高端的知识,但也是因此产生了挺多问题,因为AB理解总是有一些偏差。再比如说市场营销,我伺候客户,这是要非常按通俗的理解去做。

最好所有人都按照一个共识去努力,如果整个文化变成这样的话,其实还是相对而言好的。一天没有共识,一天拉不齐,一天说不清。因为A的常识永远不是B的常识,那就不是常识。

Vincent.Hui

最佳发言人

从供应链的最上游到最下游,常识的比例会越来越高,一直到销售端常识的比例会相当大,因为他要解决客户的体验和特殊需求。

Sparky.Qin

最本质的目的不要忘记,第一是做出满足客户的产品,第二是把产品快速卖到需要的人手里。围绕企业初衷的常识,尽可能往后传达,然后后端搭的体系规则都是能应对前端的基本认知,这样其实是最好的。

 

评论 0
0.0897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