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dix.Xu:以市场和结果为导向的产品经理

丰疆客厅 158

《FJer高能攻略》是一档集故事与干货的新栏目。我们将与高能的FJer对谈,挖掘他们的工作经验与方法。这次,让我们进入产品经理的世界。

 

沉稳干练、思维开阔,是我们这次的主人公Zedix.Xu。

 

如何成为多线程工作又不断成长精进的产品经理?跟随Zedix的高能攻略,来看他的工作秘诀吧!

 

 

 

Zedix是"非典型"的产品经理,不仅需带领硬件、软件和测试等研发人员,还需要带领一部分市场销售人员。

 

他非常乐意承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他说:“产品经理要对结果负责,这也意味着要对产品的每个环节负责。产品经理与销售人员紧密配合,更有利于了解市场,避免不符合预期的情况发生。

 

“销售是客户的第一接触者,对客户的需求最能感同身受,能为产品改进提供很多有效信息。产品通过销售的推广介绍,获得客户认可,才代表着产品的成功。

 

了解客户需求,才能真正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因此,把客户需求贯穿于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Zedix坚持做客户的倾听者,在产品还没开发前,Zedix便会进行客户分层,收集客户声音。

 

“每做一款产品前,我们都会找潜在客户,和他沟通有哪些需求、有哪些功能可以成为亮点。结合市场反馈,和我们自己对产品的定位,去综合设计一款产品。

 

接着,Zedix的项目组会邀请一批客户,作为“新品体验官”。 比如,在优化FJD trion RTK产品功能时,Zedix常常需要在凌晨和海外客户开会,以收集他们的反馈意见。

 

远程会议上,他和客户热火朝天地讨论产品的使用感受、有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其它修改意见……一轮沟通后,一个客户可能会提出20~30个不同大小的意见。面对如此热情的建议,Zedix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满足。因此,Zedix会逐条询问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以此来判断下一步的优先级。

 

伴随着一次次跨越时区的深夜探讨,Zedix和团队小伙伴逐步完成功能升级,持续跟踪客户的使用感受,通过反复的倾听、讨论、修改和跟踪,产品一步步满足客户期望。

 

最终“新品体验官”的项目实现闭环,产品也顺利上市并受到客户好评。

 

除了积极倾听,Zedix也经常出差到不同的地方,了解客户的真实痛点并熟悉客户的作业场景。

 

在设计智能无人塔吊系统时,Zedix曾在工地现场驻扎数月。他发现,操作员需要同时考虑高度、幅度、吊重等多个因素,而且机器庞大、距离远、地面环境复杂,会存在视觉盲区和测量误差等运行问题。

 

他时刻记录自己的发现,并及时与团队同步信息,力求提供完美的产品解决方案。Zedix深知,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才能发现以前未被察觉的问题。

 

 

不仅要关注市场动向,促进团队协作也是产品经理必不可少的工作。

 

尤其是智能硬件产品,硬件和软件相互独立又彼此牵连,不仅需要硬件性能达标,也需要软件体验顺滑流畅,如何让两者达成最佳的兼容状态,实现丝滑的使用体验?Zedix说重点在于沟通。

 

“在产品迭代升级中,硬件和软件需要紧密协作、信息互通。硬件变动的时候,我们会同步软件的产品经理一起参会,大家共同把方案定下来,避免有同事不知情,其它情况也同理。

 

Zedix用“木桶理论”比喻团队,他认为团队就像“木桶”,各个板块都相互联系、无法孤立,团队能取得多大成功,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短板不是指成员的能力或技术水平,而是指其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只有当所有成员的认知一致、保持紧密协作,才能让木桶容纳更多的水,团队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为了让大家认知一致,Zedix运用了很多沟通方法,比如:将团队成员分组,确保每个人的声音都能传递到位;设立周会,确保团队工作进度共享;开展专项会,让大家畅所欲言;随时随地电话语音,面对面交谈,非正式场合闲聊……

 

当然,沟通的方法千变万化,关键在于,让每个人都要有积极主动的意识。

 

 

“曾有一种说法,想成为专家,需要刻意练习1万小时。但如果只是机械工作,1万个小时也只是劳而无功。只有在这1万个小时里,主动思考、不断学习、深化认知,才是成为专家的前提。

 

或许正是因为积极主动、爱思考的缘故,Zedix在闲暇时,也会注意到施工地点正在使用的工程机械,并会停下来观察,甚至主动与使用者交流产品的优劣势。

 

这些日常行为并非工作职责要求,但Zedix认为,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有意识的积累,多加观察和学习,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管理产品。

 

此外,Zedix鼓励产品经理要不设限,多帮助其他部门处理业务事项,理解对方的工作内容和操作逻辑。这样不仅能打破原有的思维局限,还能拓宽视野,最终让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打造出更流畅的产品。

 

Zedix.Xu的推荐书单

1、《深度营销》

2、《王阳明心学》

评论 1
0.1034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