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人们没有电视、飞机、电脑,也没有宇宙飞船;抗生素、信用卡、微波炉、激光唱片和移动电话也都尚未问世。然而,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们己经建立了一个互联网络,前所未有地将全世界更加快捷也更加深远地联系在了一起。
今天,互联⽹经常被形容成信息⾼速公路;⽽互联⽹在19世纪的先驱——电报系统,则曾经被赋予 “思想的公路”的称号。 现代计算机通过⽹络电缆交换传递⽐特和字节;电报则是由电报员通过⼿⼯输⼊摩尔斯电码的点和划在线路中传输的。
两者使⽤的设备或许不同,但给使⽤者的⽣活造成的影响却惊⼈地相似:
世界范围的沟通网络建立了起来,它的缆线穿越洲际和大洋。
革命性地改变了商业模式。
诱发了新型犯罪。
将它的使用者湮没在泛滥的信息洪水之中。
异地的恋情通过此网络滋养蔓延。
密码被一方发明,又被另一方破译。
此网络的好处被它的拥护者大肆宣扬,又被它的反对者逐一驳斥。
政府和监管者试图控制这一新的媒介,但又都没能取得成功。
对一切事物的态度,从信息收集到外交政策,都需要彻底的重铸。
1891年时主要的电报线路图
电报有战胜距离的本领,想要利用信息失衡的人有了用武之地。所谓信息失衡,就是指特定的信息在某些地方已经众所周知,但在其他地方还不为人知,在这些地方,掌握这一信息就可以牟利。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赛马。在赛场之上,比赛结果当场就会宣布,但在发明电报之前,通常要花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赛马的结果才能传到全国各地的庄家手中。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在庄家之前得知比赛的结果,然后再去下注就万无一失了。
赛马运动
应该引进一种简单但又安全的加密方式,这种方式要容易获取,也要便于阅读;通过这种方式,无论何种意图的信息,对于收信人之外的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是"密封"的。
——《每季评论》,1853年
对电报密码的需求是普遍存在的——有一种常见的看法,就是电报没有信件安全,因为在它发送、中转和抄录的过程中,说不定会有谁对其中的内容看上一眼。事实上,大部分电报员都恪守诚实,但对于隐私的顾虑还是相当普遍的。
最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就是使用密码。
时至今日信息安全仍离不开权限与密码——通过密码和其他限制,使得信息对于收信人之外的所有人来说,都是“密封”的。
密码设置时要注意:至少8位,使用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复杂密码、密码短语,并且定期更换、同一个密码不停重复使用。
摩尔斯电码
19世纪40年代初,伦敦的股票价格由电报公司传送至爱丁堡,张贴在爱丁堡会议大厅中。银行家、商人和经销商们只要交纳一定费用,就可以进入大斤,获取股价信息。电报公司利用信息失衡,将在伦敦众所周知的信息,变成值钱的商品在苏格兰出售。
既然有利可图,那么不可避免地,一名无良经纪人开始打上了这块肥肉的主意,他想要不交费用,就把宝贵的信息搞到手。此人邀请了两名电报员到酒吧小聚,并且许诺说,只要两人把股价信息私下给他,那么所有相关收益,都给两人若干分成。但是,他后来没有信守当初的承诺,两名书记员与他反目成仇,将他举报到了当局。
这个经典案例充分说明了,无论密码本身多么安全,人永远是信息安全链条上最为脆弱的一环。信息交互速度远超维多利亚时代的今天,无论是作为信息的输出方还是接收方都应该对信息安全负责,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职业素养。